“十年后,全球工厂将由软件与AI驱动的机器人团队主导生产。”2025年7月16日,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第三届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抛出这一论断,引发科技界地震。这位芯片巨头掌门人指出,具备物理世界推理能力的机器人系统,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重塑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力量。
从算法到执行:AI的“最后一公里”突破
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预设程序完成重复性任务,而新一代AI机器人通过多模态感知与强化学习,可自主适应动态环境。黄仁勋以汽车装配为例:“未来的机器人能识别不同型号的零部件,自动调整装配顺序,甚至在发现缺陷时触发质量追溯系统。”英伟达最新发布的Omniverse Replicator平台,已实现数字孪生与物理机器人的实时同步,训练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300%。
国内产业链加速布局
博览会上,国内多家企业展示了AI机器人应用案例:某家电巨头引入视觉导航机器人后,生产线柔性化程度提升40%;长三角某物流中心部署的智能分拣系统,单日处理包裹量突破500万件。黄仁勋特别强调国内开源生态的贡献:“以飞桨、MindSpore为代表的开源框架,降低了中小企业接入AI的门槛,这种开放协作模式是推动技术普惠的关键。”
安全与伦理成新焦点
随着机器人系统渗透至交通等关键领域,安全防护需求激增。黄仁勋呼吁建立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就像互联网协议保障数据流通一样,我们需要为机器人系统制定‘安全基线’,包括故障冗余设计、数据加密传输等规范。”据悉,英伟达正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开发AI安全评估工具包,预计2026年投入商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