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进北京延庆的世园国际匹克球运动中心,球拍与塑料球的清脆碰撞声此起彼伏。这片华北最大的匹克球基地内,200余名会员每周至少“打卡”四次,双打、训练、观赛的热闹场景,正是匹克球在中国快速破圈的缩影。
这项融合网球、羽毛球与乒乓球特性的运动,正以“低门槛、强社交、高适配”的独特优势席卷全国。其场地仅需羽毛球场大小,球拍轻便如加大版乒乓球拍,规则简单到“发球斜线过网、双反弹后截击”,即便是穿着牛仔裤的新手也能快速上手。东莞理工学院将匹克球列为必修课,4000余名学生通过“入门—战术—体能”四级课程完成系统学习;上海多多动俱乐部与商场合作改造空中平台,半年内月接待量从50人次暴涨至300人次。
更关键的是其社交属性——双打模式让4人共用场地,回合频繁的互动自然拉近人际距离。天津50岁的刘含颖每周带球拍旅行参赛,在赛场上结识了跨代际、跨地域的朋友;中美青少年文化交流团通过匹克球建立友谊,甚至交换社交账号保持联系。
从社区到高校,从赛事到装备,匹克球已形成完整生态。2025年中国巡回赛覆盖20省,300场比赛吸引上万人次参与;阿迪达斯、斐乐等品牌推出专业匹克球鞋服,智能球拍、物联网发球机等科技产品持续涌现。当运动与社交、健康与时尚深度融合,匹克球正以“全民运动新物种”的姿态,重新定义城市生活的活力密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