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中央气象台持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七省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大关,郑州、武汉、南京等城市地表温度超65℃,户外犹如“蒸笼”一般。这场自7月初延续至今的极端高温,正以“强度强、范围广、持续久”三大特征考验着城市的韧性。
在武汉光谷,外卖骑手李师傅的保温箱里装满冰袋,却仍难抵挡订单上的备注——“求带冰奶茶”。而在南京新街口,商场空调区成为市民“避暑根据地”,某奶茶店单日销量突破5000杯,创下历史纪录。气象专家分析,此次高温源于副热带高压与大陆暖高压的“双重夹击”,叠加全球变暖背景,导致热浪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3-5℃。
面对极端天气,多地启动应急响应:郑州开放1200个人防工程纳凉点,杭州延长地铁空调运行时间,武汉为环卫工人配备智能降温背心。但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日均接诊中暑患者超30例,其中5人确诊热射病。
当“40℃+”成为热搜常客,这场高温不仅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考验,更是一记生态警钟。如何在气候危机中构建更具韧性的生存空间,已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