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季,江苏省提前批录取分数线揭晓一幕引发舆论哗然:上海海关学院两个专业组投档最低分达648分和657分,其中657分位列全省物理类考生第2618名,超越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在江苏的录取位次;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某专业组同样以657分“碾压”众多985高校。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江苏警官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定向培养专业近年持续升温,考编“专用校”正以分数倒挂的姿态改写传统名校认知。
深层动因在于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当互联网大厂裁员潮与考公人数突破300万形成鲜明对比,考生用脚投票的逻辑清晰可见: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专业毕业生入编率超85%,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超90%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这种“毕业即上岸”的确定性,在就业焦虑蔓延的当下成为稀缺资源。
但热潮背后暗藏隐忧。公费师范生违约率攀升、定向医学生服务期满后离职潮等现象揭示:过度追求编制可能牺牲职业适配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储朝晖指出,需建立“就业-培养”联动机制,避免高校沦为“考编培训班”。当人工智能训练师、碳中和规划师等新兴职业崛起,或许唯有打破“唯编制论”,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培养人的本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