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25年7月17日——近日,成都市民调侃“雨水带着锅灶余温”的言论引发网络热议。气象专家结合本地气候特征与实时监测数据,揭示了这座“天府之国”雨水“温热”背后的科学成因。
地理屏障造就“热岛蓄水池”效应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腹地,四周被龙门山脉与龙泉山脉环抱,形成天然“聚热盆”。气象数据显示,夏季盆地内平均气温较周边山区高3-5℃,地表热量在夜间难以通过空气对流散失,导致近地面空气温度持续偏高。当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冷空气在盆地交汇时,冷空气因山脉阻挡难以深入,仅能抬升暖湿气流形成降雨,而雨滴在下落过程中持续吸收盆地内积蓄的热量,最终呈现“温热”触感。
水汽输送与城市热岛的双重加持
据成都市气象台分析,7月以来,受高原低槽东移影响,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向盆地输送水汽,日均相对湿度达85%以上。与此同时,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局部升温:混凝土建筑、柏油路面在日照下吸收大量热量,夜间缓慢释放,使城区气温比郊区高2-3℃。当雨水降落时,高湿度空气与城市余热相互作用,形成“蒸笼式”体感,进一步强化了“温热雨水”的直观印象。
历史降水规律与市民生活体验
回顾1951-2010年降水数据,成都年均降水量900-1300毫米,其中70%集中于6-9月。这种“夏秋多雨、冬春干燥”的规律,与盆地地形导致的季风滞留密切相关。市民王女士表示:“小时候夏天睡凉席,雨水打在瓦片上的声音和凉席的触感是童年记忆,现在空调普及后,反而对雨水的温度更敏感了。”气象部门提醒,未来一周成都仍将维持多雨天气,建议市民出行携带雨具,并注意防范短时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